稅務新知

負責人勞健保

微型企業 | 負責人勞健保,該如何投保問題?

詠雋稅務記帳士事務所

狸小路稅務悄悄話/竹北記帳/竹北會計師 推薦/竹北記帳士/竹北 記帳報稅/新竹會計師事務所推薦/新竹會計師推薦

有讀者粉絲來信詢問 狸小路稅務悄悄話 說:「雖然有打算成立公司,但現在我還有正職工作,負責人投保該如何規劃?」針對這點, 詠雋稅務 整理了幾個經常被詢問,針對一人公司、微型企業投保的問題整理成專文,提供給有相關問題的創業老闆們做個參考,希望可以輔導大家在創業途中稍有概念。當然若我們的文章,如果真的有協助到您,不妨也留言給我們一點鼓勵,底下是我們羅列的議題:

①一人公司的勞健保該如何規劃?
②負責人的健保費,可以當作公司費用嗎?
③五人以下公司勞健保費用,如何處理?
④如果公司當負責人,有可能因報薪資或投保被現在的公司知道嗎?

竹北會計事務所/新竹會計事務所/新竹公司行號設立登記/竹北公司行號設立登記/申請行號 新竹

2022 勞健保投保規定:

  • 勞保投保級距最低為 11,100 元;健保投保級距最低為 25,250 元;勞退提繳最低級距為 1,500 元。
  • 勞保投保級距最高為 45,800 元;健保投保級距最高為 182,000 元;勞退提繳最高級距為 150,000 元。
  • 如果所列報的薪資介於兩個級距之間要投保「較高級數」的級距,例如全月薪資為 45,000 元的話,需要替投保 45,800 的級距。
  • 勞保以日為單位,健保以月為單位,當公司有員工時,必須按照投保薪資級距向勞保局申報。

負責人勞健保該如何規劃?

負責人勞健保,在一人公司勞保投保

先說結論:負責人不一定要加保勞保

原因是根據勞保局規定:有兩份工作應要投兩份勞保,這樣未來才會有兩份退休金,但「勞保」這個機制,基本上是用來保障勞工,並不是保障老闆的。

所以如果您的身分是勞工,則有可能因屬於勞保強制投保的對象,必須加保勞保;但當您的身分為公司負責人,則屬於所謂的雇主,則屬於自願投保的對象,因此負責人不一定要加保勞保

那麼既然當我是老闆時不一定要加保勞保,那在一人公司的情況下,全公司就只有負責人,也就是所謂的老闆在實際工作,又該如何投保呢?因為勞保在無員工時是無法成立投保單位的,因此如果在事業草創期,公司只有負責人一人時,可以先將負責人的勞保放職業工會加保。等未來企業有招募員工時,再把負責人的勞保移回公司加保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幾件事,底下我們摘要重點說明:

勞保對負責人來說,並不屬於強制保險
負責人保在工會、公司,或甚至不投保勞保,只繳納國民年金的方式處理都可以

針對以上的勞保投保議題,我們來舉個例子說明吧。

高文是個上班族在亞瑟王公司任職15年,(由於高文是亞瑟王公司員工屬於強制投保的對象),但高文利用下班後的餘閒發展副業,並覺得副業未來可期,決定開一間自已公司創業,白天繼續在亞瑟王公司任職,假日在自已的公司工作。

不過,但由於高文的公司剛成立,還在「草創期」,整個公司只有高文一個人,而沒有雇用員工,是所謂的「一人公司」。雖然高文在自已公司有實際參與勞作的事實,但由於未雇用員工不能成立勞保投保單位,投保到自已公司裡

想瞭解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相關的規定:勞工保險強制投保對象及自願投保對象

詠雋稅務溫馨提醒您:如果您出來創業前在職很久的話,有可能累積很多年的勞保年資,建議繼續投保勞保、累積年資,投保工會、公司,不要選國民年金較為有利。

tanuki230 1
勞保對於負責人來說不是強制保險。

負責人勞健保,在一人公司健保投保

先說結論:負責人的健保原則上投保在自已公司

健保法規定:「不論有無員工,公司負責人必須投保在自行開立公司下面,並成立投保單位,除非負責人有任職於其他的營利事業,才能投保於其他營利事業。」健保不得投保在區公所、職業工會或依附眷屬。

從上述的規定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負責人健保級距,是有所限制的。
根據法令的規範,如果公司剛成立尚在草創期,只有負責人一位,此時負責人的投保規劃,必需要在 34,800 以上的投保級距。

2259652
負責人健保級距

負責人的健保費,可以當作公司費用嗎?

首先負責人的健保費金額為負責人自付,並不是公司的負擔,所以不能作為公司的保險費

  • 根據稅法的規定:保險費由營利事業負擔的部分,才可以核實認定為公司的費用。而負責人依健保法規規定,負責人及眷屬保險費是全額自付。因此,負責人與眷屬按法律規定投保在公司的話,健保保險費的帳單抬頭雖然有公司名稱,但因為營利事業沒有負擔,而是負責人全額負擔,因此不能列為公司的保險費用。

公司成立後,負責人的優先投保單位即為該擔任負責人的公司除非該負責人有在其他公司以員工的身分投保健保,才可以例外不用成立健保

5人以下之公司,負責人之最低投保級距為34,800元 ; 5人以上之公司,負責人最低投保金額為45,800元,且投保金額不得低於員工最高薪資。

如果成立公司之後又在別處上班,健保要投兩份嗎?

健保署表示,應以專職工作(實際從事有酬工作時間的長短為認定標準,如工作時間相同,則以收入多寡認定)辦理投保即可,而兼職工作則不必重複投保。

換言之,如果你的身分是上班族兼任自已負責人,不需要投兩份健保,可以只投一份就可以。


五人以下公司勞健保費用的處理?

公司有員工,但是未達5人或是沒有員工

依勞保規定,員工人數未達5人(即1到4人)可以不成立勞保,但仍要替員工投保就業保險(依照勞工保險條例第8條規定,僱用員工未滿5人之事業單位員工,得自願參加勞工保險。另依照就業保險法第5條規定,年滿15歲以上,60歲以下之本國籍勞工,應以其雇主或所屬機構為投保單位,參加就業保險為被保險人。)

若是雇用已在領取勞保老年給付的員工,公司只需要替員工投保職業災害保險即可。

公司有員工,但已有5 人以上時

1.負責人的健保保額不得低於 45,800, 且不得低於所屬員工健保的最高保額。
2.若負責人有在其他公司以勞工身份加保,亦可不必在自己公司加保。

(就業保險法第5條、勞工退休金條例第6條、勞工保險條例第58條第6項)

tanuki232

關於負責人勞健保常見的問題

負責人一定要投保健保在自已公司嗎?

  • 負責人有任職於其他的營利事業,才能投保於其他營利事業,原則上必須投保在自已的企業裡。

負責人在公司有聘請員工時,如果沒有投勞保可以嗎?會不會被處罰?

  • 法律上是「強制」雇主必須幫勞工投保,若契約條款違法,就屬無效。(簡單的講,切結書都是無效的。)
  • 若高薪低報或是未投保勞保,一旦遭檢舉,只有雇主會面臨刑事、民事及行政等法律責任。
  • 目前法律沒有相關處罰勞工的規定,自願不保勞保的勞工只會無法享受到勞保的好處而已。

負責人如果兼職有可能因申報薪資或投保被現在的公司知道嗎?

FAQ1:我可以一邊上班一邊創業嗎?是否會被現在任職的公司知道?

單純兼職並不會被現在公司知道,並且瞭解你下班後兼差的情況,理由是:基於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規定,勞工自己的投保資料只有自己才能查詢,老闆和人資並沒有辦法查詢你的投保資料和紀錄。

而且除非您現在任職的公司人資部門,請您自行向勞保局調閱並提供投保明細紀錄,您現在任職的公司才會知曉您在外兼職的情形,但因為法律並沒有強制規定員工有提供勞保投保紀錄給現在任職公司的義務。

FAQ2:上班族兼職創業有什麼要注意的?

在職創業要注意自己事業和公司業務的界線 ,小心別被誤會利用公司資源私下營利。

就職契約、營業秘密及競業條款都要留意。兼職創業除要了妥善規劃,同時要在現有的工作及角色中間取得平衡,等到營收進入成長期,就可以考慮專注經營自己的事業囉!

FAQ3:兼職擔任負責人

還記得我們在之前有跟大家分享過:怎麼查詢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的資料的文章裡有提到:公司或者是商號/工作室企業社都一樣,只要辦理登記之後,都會被登錄到到政府的資訊資料庫裡提供廣大網民查詢,就算是只到國稅局辦營業登記(或稅籍登記)也能夠查詢得到。此外,在辦理公司設立的過程裡,主管機關會行文給相關單位。

更準確的說:由於健保法規定要負責人的投保原則上必須以公司為準,因此有可能在公司(或者現在上班的公司)接到健保局的公文,因此而知悉你在下班之餘,也經營了一間自已的小公司。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如果你現行任職的公司規模屬於中型或大型,有可能因為人資部門的調查而找到。但是假如您成立的公司名稱與您個人姓名不特殊的話,即使被找到也不用太過擔心,除非負責人戶籍地址與登記地址相同,比較可能引起相關聯想。

但若如果您是擔任公司的純股東的話,原則上是無法透過公開資料被查詢,也通常不會違反勞動契約,就如同您投資持有上市櫃公司的股票,也是該公司的純股東,更別提兼差申報薪資而因此被現在公司知道兼差的事情,反倒是在外兼職卻沒有申報薪資,有可能被國稅局因所得稅法110條的規定補稅處罰!(有關兼職的議題,未來會再分享更細的規劃,這邊我們只談兼職擔任負責人及申報的部分)

當然如果您有需要我們協助貴公司成立勞健保投保單位,也歡迎與我們聯絡,本事務所提供台灣國內中小企業、新創企業、微型企業成立公司登記,代辦勞健保投保單位成立業務,歡迎與我們聯絡。

竹北會計事會計事務所/新竹公司行號設立登記/竹北公司行號設立登記/詠雋稅務

Summary

以上是常見的關於成立公司行號負責人勞健保的問題,詠雋稅務在這裡整理給想要創業的朋友們做個參考,也希望透過本文可以幫助您解答心中的疑惑;但若您的問題較為複雜,或希望有專人免費服務,不妨透過詢問健保局勞保局的方式,獲得解答。

本文所提供之建議、評論、分析或其他工作成果係基於現行法規所提供。現行法規未來可能改變,且主管機關之個案解釋亦可能不同,甚或回溯生效。未來如有法規改變、發佈新的解釋函令、或有不同之個案解釋,本所並無義務通知上述改變,以及對本案所提之建議、評論、分析或其他工作成果之影響。本文僅供參考。未事先經作者書面同意,任何人不得以本文所載之建議、評論、分析或其他資訊作為商業或其他決定之依據。任何第三人不得以曾閱覽本文為由,向本所主張任何權利(不論係以契約、損害賠償或其他法律關係為基礎)。

推薦文章